绥化多名公职人员被曝冒充残疾人骗补贴,“一问三不知”的集体失语不是应对之道

极目新闻评论员 屈旌

日前,有举报人爆料,称黑龙江绥化市庆安县多名公职人员曾假冒残疾人骗取国家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其中庆安县第一中学的一名副校长,作为特级教师骗取补贴的残疾证竟显示为言语二级残疾。对此举报人感到难以理解:“到现在也没公布这些人的残疾证是怎么办下来的,难道言语二级残疾的人竟能成为特级教师,这也太讽刺了吧?”

据举报人介绍,2023年,绥化市庆安县曾查处了一批公职人员冒充残疾人骗取国家补贴的案件,并追缴了已经发放的补贴,据他了解的情况,被追缴补贴的公职人员包括多名乡镇、社区的领导,还有多位教育系统的领导,庆安县第一中学的副校长、全国模范教师杨立臣和他的妻子也位列其中。

举报人称,杨立臣的残疾证是2015年办下来的,他共骗取了3年的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共计3600元。2018年3月28日,庆安县残联将杨立臣残疾人证注销。2018年12月,县民政局停发了杨立臣的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2023年4月,庆安县纪委以“不符合残疾人评定标准的情况下,违规申领残疾人证、违规领取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为由,认定杨立臣违纪,并给予其党内警告处分。

举报人称,共有44人被追缴了残疾补贴,其中最少的千余元,最多的近万元。(据5月14日指尖新闻)

绥化多名公职人员被曝冒充残疾人骗补贴,“一问三不知”的集体失语不是应对之道

被举报的特级教师相关资料 来源:庆安一中公众号

如果举报人所述属实,这起事件的性质可以说是非常恶劣的。残疾人补贴是国家为保障最弱势群体基本生活而设立的专项资金,每一分钱都凝聚着社会的温暖与关怀。公职人员利用职权骗取补贴,无异于在“鸡脚杆子上刮油”,不仅损害了残疾人的切身利益,更侵蚀了社会的公平正义。这些补贴本应用于改善残疾人的生活条件、提供必要的护理服务,却被别有用心之人中饱私囊,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陷入困境,严重破坏了社会救助体系的公信力。

而一名全国模范教师,当地一中的副校长,本应是道德与学识的楷模,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应有为人师表的自觉。如果也做出这种卑劣的行径,更是尤为令人愤慨。如果只是追缴补贴,还让其继续拥有这些光环,继续担任教育管理岗位,恐怕难以服众。

从举报情况来看,骗取残疾人补贴一事涉及多人,倘若这并非个例,而是普遍现象,那么当地残疾人补贴申领流程显然存在重大漏洞。仅仅追缴补贴只是治标不治本,若不从制度层面堵塞漏洞、加强监管,类似事件恐将一再重演。

面对舆论质疑,当地各部门的回应令人失望。纪委以“无法核实记者身份”为由拒绝采访;涉事教师所在学校的校长先是称“不清楚此事”,后又称“正在考试”挂断电话;残联理事长则以“刚刚到任几个月,不清楚情况”为由推脱责任。这种集体失语、相互推诿的态度,暴露出当地对待问题的消极心态。特别是残联,作为残疾人的“娘家人”,理应立即彻查事件、完善制度,而非以“新官不理旧账”为由搪塞。这样的态度和作风,如何能让群众相信其维护残疾人权益的诚意?

一问三不知绝非正确的应对之道,既然有举报、有曝光,就应该直面问题、深入调查、公布真相、严肃追责,并进一步堵塞制度漏洞,完善审核机制。要查清这些“残疾证”是如何越过层层审核的,是否存在利益输送,更要依纪依法严肃处理相关责任人。更重要的是,要重构残疾人补贴发放的监督机制,引入第三方评估、公开公示等制度,压缩权力寻租空间,同时,要以此为戒,在各类民生资金管理上举一反三,避免任何形式的“跑冒滴漏”,筑牢制度的防火墙。

(来源:极目新闻)

评论